您的位置: 首页
->信访广角->典型推介
建德市:关于解决农村老年人“就餐难”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5-07-10


建议内容

杭州建德市乾潭镇多位村民反映,高龄、空巢及失能的农村老年人普遍面临“就餐难”问题,希望可以优化服务,拓宽服务覆盖范围,创新服务方式,降低餐品价格,调整菜品种类与口味,打造更适合老年人的“老年食堂”。


建议采纳及落实

建德市乾潭镇收到建议后,借助全面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这一契机,整合各方资源,精心搭建起“老年食堂+助餐点+送餐上门”的全方位三级服务网络。借助“爱心菜地”建设、志愿服务协同以及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等创新举措,有力推动“幸福方桌”服务不断扩面提质。截至目前,全镇已成功建成12个老年食堂、29+个助餐服务点,实现25个村社的全覆盖,累计服务老年人数量超过61万人次,日均配送餐服务达到420人次。

广集民智破难题,靶向施策解民忧。面对老年食堂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服务覆盖范围受限等突出痛点,建德市乾潭镇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双渠道广泛收集群众诉求。线上,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设置专门的建议征集板块;线下,深入村社开展实地走访、召开村民代表座谈会等。群众踊跃建言献策,最终形成了涵盖“爱心菜地”建设、增设助餐点、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等在内的7条极具针对性的建议。沛市村在村民建议的推动下,由党员带头开垦“爱心菜地”,并将收获的蔬菜直供食堂,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安仁村积极响应乡贤和村民建议,发动乡贤捐赠物资,组织村民参与志愿服务,使得日就餐人次从最初的150人迅速增长至400人,成功探索出“政府补贴+村集体支持+社会捐赠”的多元运营新模式。

依民建议强品质,爱心服务暖人心。建德市乾潭镇依据老百姓提出的丰富菜品、提升口味等建议,举办了“幸福方桌”厨艺大赛,组织多家老年食堂厨师积极投入适老化菜品研发。同时,结合群众关于丰富老年人生活的建议,开展“劳动一小时”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在姚村村等偏远山区开辟了10余亩“爱心菜地”。这一举措不仅保障了食堂食材的新鲜度,还让老年人能够亲身参与劳动,共享丰收喜悦。针对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在群众呼吁下组建了由党员、网格员、志愿者组成的“爱心送餐队”,风雨无阻为有需要的老人配餐。

融合民愿促长效,产业共富添活力。建德市乾潭镇积极响应群众关于将助餐服务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建议,在保障基础助餐服务的同时,推进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依托高山蔬菜共富工坊,根据群众反馈研发出红薯粉丝等特色助餐食材,带动村民就业增收30余万元;结合当地旅游资源,联动“马岭天观”景区,依据游客及村民建议推出“牛肉粉丝宴”,显著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借助“幸福方桌”平台,举办农创产品展销会,充分吸纳群众关于拓宽销售渠道的建议,成功帮助安仁村枇杷膏、姚村红薯粉等特色产品拓展市场,实现助餐服务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互促共进。

落实建议保长效,完善制度筑保障。建德市乾潭镇将群众关于保障老年食堂长期稳定运营的建议转化为实际行动,建立起“五个一点”长效机制,即财政补一点、村社贴一点、社会捐一点、个人掏一点、自产助一点。同时,出台《老年食堂运营补助细则》,明确中心食堂补助12万元。引入“阳光厨房”监管系统这一举措也是源自群众对食品安全监督的建议,并且组织老年协会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确保每餐严格落实“一荤两素一汤”标准。


市信访民意研析专家点评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法学与社会学教研部讲师认为,群众关于老年食堂的“金点子”转化为“幸福方桌”的惠民实绩,不仅彰显了政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担当,更构建起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闭环。“幸福方桌”实践生动诠释了人民建议征集工作的制度价值,既通过需求侧精准问诊提升政策温度,又借助供给侧创新改革释放制度效能,形成了治理效能与群众获得感的双向增强。以“小饭桌”撬动“大民生”的实践,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鲜活样本,充分印证人民建议征集是新时代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金钥匙”和“连心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