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强1990年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一直扎根乡镇,历任乌镇镇文卫助理、文书、团委书记、人武部干事、宣传干事、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司法所所长,2006年开始兼职征迁工作,2013年10月提任副镇级信访员至今。朱天强干一行干好一行,他任镇信访员2年多来,已成功调处化解各类矛盾400多起,办好信访事项193件,出色完成了两次“乌镇峰会”信访维稳任务,打赢了一场场维护社会稳定、化解身边矛盾的攻坚仗。2005年以来,他获得“浙江省优秀农村工作指导员”、“桐乡市优秀共产党员”等30多项荣誉,一年3项;2006年后连续7年公务员年度考核为优秀,2010年荣立三等功;是嘉兴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宣传的“最美党员”。 朱天强同志参加工作26年,入党23年来,尤其是担任镇信访员以来,努力践行“三严三实”,自觉做到党章党规铭记于心、系列讲话运用于行,服务当先锋、敢钻矛盾窝、能有党员样,在信访工作的“火线”岗位上默默奉献、业绩突出,是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朱天强同志身上体现着“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的思想境界,闪耀着“两学一做”的精神风貌,代表着新时期我省信访工作者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是新时期我省信访工作者的优秀代表,是我省信访战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朱天强同志的先进事迹,令人信服、令人感动,获得了上级、领导、媒体的褒奖肯定,赢得了同事、群众、家人的良好口碑,被誉为“乌镇一宝”。 一、宗旨意识强,会做勤务员 朱天强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把群众事当家事,把信访人当家人,服务当先锋、他笑为己乐。 细微之处见境界。朱天强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2005年担任镇综治办专职副主任后,又把“确保百姓安危”扛肩上,先后被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道路交通安全工作、消防工作等先进个人。比如,镇上某路段的交通标志缺失,某村庄地面多了个窟窿等小事,他都能及时发现,时刻放在心上,安全隐患一刻不消除,一刻不放手,做到在事关百姓安危上“零遗漏”。2006年2月,在例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检查中,他发现镇上几所中小学校门前道路缺少减速带,给学生及家长带来隐患,就及时向镇分管领导汇报,亲自协调完善安装。乌镇镇党委副书记杨雪康与朱天强共事8年多,评价说:“群众安心他就放心,老乡欢笑他就快乐。” 换位思考见真情。朱天强始终把老百姓的事情当自己的事情来思考,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群众上门办事,无论是困难户、拆迁户还是上访人,他都能像家人一样对待,从他们角度出发,耐心引导,积极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他干“天下第一难”的征迁工作,尽然能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探索出一套“和谐征迁”方法,以帮助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来推进征迁工程进度。2012年7月,在分水墩村征迁期间,已经签订好拆房协议的农户中,7户有高龄老人和病人,按照农村风俗,租住别人家里过渡有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朱天强向征迁组提出了“对已征收的一处老厂房进行改造,安排老人临时过渡”的方案,得到认可。因为工期紧,朱天强每天都到现场督促进度和质量,促使过渡房改造提前完成,让7户都满意。桐乡市信访局副局级信访督查专员项建明说:“老百姓看干部,态度好是一方面,还要看信不信你,看你‘理’能不能说得通,该办的事能不能办得成。”乌镇镇虹村“乌村项目”征迁工作由朱天强负责,132家农户没有发生一起信访,该党总支书记杨丽芳说:“我们信天强。” 二、担当意识强,能做战斗员 朱天强始终牢记党的要求,扎根基层20多年无怨无悔,关键时刻站得出,敢钻矛盾窝、确保能打赢。 “乌镇管家”上心人。乌镇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倡导“乌镇是我家、我是大管家”,由2681名基层网格信息员和单位行业社会信息员组成“乌镇管家”队伍,形成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取得很好效果。朱天强无疑是“乌镇管家”的认真组织者、积极参与者,他主动参与“村民服务APP”开发管理,自己的两个手机24小时开着,工作不分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有突发事件,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2007年12月,乌镇工业园区公路双塔村田板村组路段发生一起严重交通事故,死者家属情绪非常激动,扬言要到对方家中闹事。朱天强和同事得知后,连夜赶到死者家里做工作,连续4天工作到深夜。最终,双方达成了协议,一起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得到圆满化解。”2009年3月,乌镇居民王某与某公司发生经济纠纷,在调解未果的情况下,频繁去该公司讨说法、去嘉兴市政府上访。朱天强先后20多次将王某劝返,经常是后半夜回家,2011年底终于将这起近三年的纠纷化解。桐乡市副市长邹志岗分管信访工作,说:“乌镇信访工作做得好,因为有一批像朱天强那样守土有责的基层干部。” “乌镇峰会”守望人。乌镇,因世界互联网大会更知名,因习近平总书记莅临更出彩。但是,乌镇的建设发展、维护稳定的任务异常繁重。朱天强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为护航“乌镇峰会”流大汗、出大力,2015年接待群众1029人次,办好了一批初信初访,全镇实现了零进京访、零去省访,“乌镇峰会”零本地访,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省人民政府评为“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工作先进个人”。他的体会是:初信初访快速办好是关键,要能够“五个一个不能少”:解决信访人的合理诉求“一个不能少”;对诉求不合理信访人的教育调解疏导“一个不能少”;对有实际困难信访人的救助帮扶“一个不能少”;对“隐性非访人”的排查见底、应急响应“一个不能少”;对有违法行为信访人的依法处置“一个不能少”。2013年的一天,一位老人找到朱天强,说乌镇环河大道造桥影响他小店生意,要让政府补偿。虽然老人的诉求不尽合理,但朱天强通过实地查看,发现了老人的实际困难,便帮老人联系,得到了民政临时救济800元,让老人很满意。“乌镇峰会”期间,朱天强可以进入主会场,他也很想望一眼总书记的风彩,但他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守护、真情遥望。桐乡市信访局副局长陈修贤说:“朱天强办事,上级放心、群众安心,对得起自己良心。” 三、合格意识强,要做好党员。 朱天强始终牢记党员身份,他说:“党员做合格了,人生的价值也就实现了。”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能有党员样、冲锋在前方。 “有知”是第一目标。朱天强经常要接待“带着火气”、“有带情绪”的群众,但他都会耐着性子听他们讲完,帮他们“熄火”。朱天强说:“没有耐心,事情怎么解决啊?有时候,这些群众也知道自己的要求不符规定,就是想来找你吐一吐,吐出来了就好了,需要有‘负能量’的抗击打能力。”他还说:“做群众工作要有耐心、能够倾听,要能吃透政策规定,要能有理有据解决问题。”为此,他要求自己“三个有知”:上级要求的要“有知”,群众要求的要“有知”,工作要求的要“有知”。朱天强是镇里最知晓镇情、村情、民情的干部之一,家里的事记不住,群众的事件件清。桐乡市信访局的张健、潘建华、王伟华、沈剑文等中层干部一致评价:“他办理的信访事项规范清楚,哪一年哪一天、哪一人哪一事,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2016年2月26日上午,调查组突访朱天强的办公室,随机翻看了他常备的学习书籍,既有《中国共产党党章》、《习近平治国理政》等,也有实务于工作、实用于服务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定等。朱天强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相关条款能烂熟于心:“第一百零八条规定的四种行为要受党纪处分的,都与信访工作有关”。朱天强认为:不少“矛盾上行”是基层党员干部规矩意识缺乏、知识本领恐慌造成的。他告诫自己:不学习就无法工作,不懂规矩就会犯规。他在《2015年个人述职述廉》中写道: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更加求真、更加务实,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他的口头语是:干部“有知”,矛盾“有治”。 “有责”是第一要求。乡镇干部往往站在基层工作的第一线,常常处于矛盾和冲突的中心地带。10多年来,朱天强干过综治,搞过征迁,现在又管信访。这些岗位,没一个是容易的,经常要面对各类纠纷,有些矛盾不及时调解处理,会引发影响社会稳定。在朱天强看来,要做一名合格党员,先要做一名称职干部,尽职守责。他的感悟是:信访工作是做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信访员的责任是“架桥”、“护桥”,防“断桥”。他说:“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要做好,更要迈开大脚板主动做。群众找上门与上门主动做,效果差得多。”2011年4月24日下午,朱天强得到某服饰企业法人彭某出走的信息后,立刻协调派人对企业进行监控;25日上午,他又与有关人员一起到企业了解,安排应急处置;企业关闭的第一时间,他立即协调相关部门封存企业财产,引导职工通过司法途径维护合法权益,成功抑制了一起不稳定隐患。乌镇镇分水墩村党总支书记丁蓉说了一件事:2016年2月23日,某企业发生事故,朱天强知道后主动参与事故处置,为的是提前排查消除“隐性信访”。她对朱天强的评价是:“绝对OK!” “有样”是第一追求。朱天强是同事们眼中的“老黄牛”干部、“全科型”干部,“任劳任怨、激情不减”是多年来同事们的一致评价。桐乡市信访局局长计亚平说:“天强为人谦和、谨言慎行,在人群中不显眼,站出来却‘有样’,是一名‘狮子型’干部。”调查组访问的干部群众交口称赞:朱天强一说话就有干部样,政策法规朗朗上口,谁也难不倒他;一干事就有先进样,待人诚真,办事认真,原则顶真;一看去就有党员样,从不讲出格的话,从不做违规的事,从不叫苦不叫累,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朱天强做人低调、生活俭朴。找他谈自己,只能记两页;别人来谈他,能记两大本。桐乡市信访局副局级信访督查专员李建林说:“天强第一天上班,我们就在一起。他能干出今天的成绩,是家庭熏陶、长期养成,必然结果。”朱天强家风淳朴、家境殷实、家庭和睦,妻子是教师、儿子上大一,父母亲70多岁仍经营一家小面馆,每天清晨4点多起床,一直要忙到晚上,知足快乐。大年初一街上的店家大多息业了,两老的面馆照常营业。那几天,顾客即使吃三块钱一碗的馄饨,老人一定送上两支“云烟”或几粒糖果,20多年不变。他的母亲朱福明说,不为别的,只为乡里乡亲方便。朱天强从不吸烟、从不沾酒,但总揣着自己买的烟接待群众。1991年,朱天强惟一妹妹因故早逝,他强忍悲痛,料理好后事,安慰好父母,稳定好情绪,马上投入工作。乌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学龙:“天强很强,测评总是第一,绝对是镇上异议最少的干部。”桐乡市委副书记、市长盛勇军说:“朱天强同志有个党员样。”嘉兴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沈丁华说:“嘉兴信访战线有一批最美信访干部,朱天强同志是一个杰出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