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访广角->典型案例
老甘息访记
发布时间:2014-09-15


    编者按:信访工作有“底线”,为民服务无“上限”。站在群众立场,真心实意地为信访群众排忧解难,应该是信访工作的价值追求之一。不久前,柯城区华墅乡金坂村老人老甘,在信访员邱文伟的全力帮助下,实现了息信息访。邱文伟同志在处理老甘信访问题中,既依法依规,又真心为民,值得学习。

 

“感谢乡党委政府,感谢老邱,多亏了你帮忙,你比我儿子还亲!”这是柯城区华墅乡金坂村信访人老甘,在领到生活困难补助后,对乡信访员邱文伟道出的肺腑之言。

老甘年近八旬。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参加支援宁夏建设,1962年回乡。回乡后,由于手有残疾,无法正常劳动,日子一直过得很清苦。2011年7月20日,老甘听说省里有文件规定,精减退职人员每月能领到补助款500元。这一好消息让老甘彻夜未眠。第二天一早,老甘就带着相关的原始凭证去申请办理手续。然而让老甘意想不到的是,由于该项政策的适用范围是从本省精简退职并居住在本省的人员,外省精简退职的人员不能享受。老甘想不通,拿着文件,非要让工作人员找出“外省精简退职不适用”的字样,工作人员哭笑不得,只好再三解释:这事办不成。但老甘仍然不甘心,一定要到“上面”去问个清楚。

乡信访员邱文伟得知情况后,多次到老甘家中做思想工作,乡党委主要领导也多次接待解释,但老甘还是死认自己的“理”,从2012年起,老甘不断到区来市上访,2013年3月更是去北京上访。2013年8月,他的信访事项经过复查、复核,依法终结。

事至于此,老甘不干了,“必须到北京找国家相关部委讨个说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时正值酷暑,怕老甘年纪大去北京会出现意外,邱文伟立马与领导汇报:“这个事我来做工作,我陪老甘去。”

为了让老甘心服口服,老甘说到哪邱文伟就陪到哪。老甘先后去了人社部、民政部、中纪委等部门咨询,得到的答复都是“像你这种情况不适用”。老甘很伤心,越想越觉得这是政府部门“串通”起来跟自己“作对”。

一天,老甘向邱文伟提出一个请求,要去西安原工作单位总部找找依据。邱文伟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与老甘坐火车千里迢迢来到西安。原单位找到了,但老甘被告知该单位类似人员有3万,公司又经营不善,根本无力解决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老甘老泪纵横:“大家都不管我,我就去北京。”

邱文伟拉住老甘说:“千万别急坏了身体,我们再想想还有其他什么途径,比方以前还在哪工作过……”交谈中,老甘无意中说到1958年左右曾在黄坛口水电站及原衢县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过,后来才去了宁夏。邱文伟眼前一亮:“老甘,你怎么不早说呢?我们马上回衢州,你这事还有希望!”

抱着仅存的一丝希望,邱文伟天天冒着烈日陪老甘到处查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第10天,终于在市建工集团(原衢县建筑工程公司)找到了能证明老甘精减退职的原始凭证。此后,邱文伟又骑着自行车带着老甘跑了市区两级人社局、经贸局、住建局等相关单位咨询,帮助老甘填写申请表、开办个人账户等手续。2013年10月,老甘享受精减待遇的事又通过了公示,12月底,老甘收到了梦寐以求的13500元困难补助费,老人喜极而泣。

老甘的信访诉求几经波折,为什么能从最初的“不能办”到最后的得偿所愿?原来,老甘以曾经在宁夏工作过为由,申请生活困难补助,确实不符合浙人社发〔2011〕223号文件的规定,经办人并没有错。此后老甘又反复纠缠于“外省精简人员能不能享受本省政策”这个“死结”,对政策适用范围不服,因而持续上访,其结果必然是一条“死胡同”。但热心的邱文伟帮助老甘找到了符合223号文件的新证据,从而走出了“死胡同”。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