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余杭区:关于治理小区电动自行车违规充停的建议 |
发布时间:2025-07-31 |
建议内容 杭州市余杭区市民胡女士反映,余杭区五常街道外来人口多,安置房小区多,电动自行车违规充停现象普遍,小区内缺少足够的安全充停区域,存在安全隐患。胡女士建议街道针对违规充停和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营造安全有序的居住环境。 建议采纳及落实 五常街道收到建议后,对相关情况开展专题研究,制定并发布《电动自行车全链条整治行动方案》,通过“联动共治、设施升级、宣教赋能”推进电动自行车违规充停治理,为小区居民营造“充电有位、管理有序、安全有保障”的居住环境。 联动共治,构建严密隐患排查网络。建立“街道+微型消防站+物业+网格+群众” 五级防控体系,对安置房、商住小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巡查,重点排查电动自行车私拉电线充电、非法改装以及违规 “进楼入户” 等危险行为。严格落实 “三个决不能” 禁令,累计整改违规充停问题达3000余起,成功劝阻电瓶入户25起。同步完善 “警保民” 激励机制,对及时发现隐患的保安义警给予奖励,并筹备开通 “小灵通”“我的村社” APP线上举报通道,构建全民参与监督体系,全方位排查和消除隐患。 设施升级,打造安全充停环境矩阵。完成8处架空层防火分隔、自动喷淋等消防设施升级,建成合规充停场所,将15个小区架空层改造为居民休闲活动空间,释放公共面积2000余平方米。启动3000个智能充电泊位建设,同时清理安置房内废旧家具、纸板、泡沫箱等杂物,疏通消防通道。创新推出“一户一策”矛盾调解机制,组建社区网格与物业联合调解队,通过耐心的政策解读化解居民抵触情绪。联动产业链推出“售旧金额+购新补贴”双份实惠活动,实现价费分离100%全覆盖,为居民提供旧车回收、新车置换、上牌登记等一站式服务,全面提升电动自行车充停基础设施水平。 宣教赋能,筑牢居民安全思想防线。构建“双线融合” 宣教体系,线下投放电梯屏警示广告2000处,发放宣传资料万余份。线上通过小区微信群、抖音、小红书等社群平台发布典型火灾案例40余条。制作“以案示警”电动自行车违规充停系列专题宣教,采用“事故复盘+法规解读”模式,通过还原火灾现场、剖析法律责任,强化居民“电动车不进楼、电池不入户”的认知自觉,让安全知识从“指尖”传递到“心间”,全面提升居民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预防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发生。 市信访民意研析专家点评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法学与社会学教研部讲师认为,余杭区五常街道在电动自行车治理中构建的“联动共治-设施升级-宣教赋能”三位一体综合治理模式具有示范意义。通过多元共治机制和技防物防体系,将制度创新、硬件改造、认知提升相融合的治理思路,不仅有效破解了电动自行车治理中“管理难、充电乱、隐患多”的顽疾,更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社区安全治理范式,其建立的“隐患排查-风险防控-安全教育”长效管理机制,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实践样本。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