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市马桥街道:法治审查员制度构建信访预防法治化新模式 |
发布时间:2025-06-16 |
嘉兴海宁市马桥街道以县乡法治审查员制度建设为抓手,将法治嵌入基层治理全链条,构建信访预防法治化新模式。自2022年设立该岗位以来,累计规避法律风险点70余个,涉企信访争议同比下降65%,行政诉讼案件保持“零发生”,推动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优化双提升。
制度创新:从单线审查到政企共审
马桥街道突破传统行政审查模式,构建“法治审查员+法律顾问+企业法务”的三级联审机制。2023年10月出台全国首个支持民营企业参与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的专项制度,明确“启动—联审—反馈—决策”全流程闭环,覆盖112家企业、49名法律顾问,召开联席会议3次,吸纳法律意见20余条。以政企双视角对涉企政策条款“双重体检”,仅2024年针对园区企业出台的培育政策、工业用地规范等3份文件,便联合提出21条修订意见,消除模糊条款13处,从源头避免政策执行争议。街道同步成立合法性审查中心,将审查范围延伸至合同签订、执法程序等领域,近三年审核合同271份、重大政策文件10件,提出修正意见70余条,实现风险“早发现、全阻断”。
风险预警: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
街道创新建立“红黄蓝”三级风险预警体系,法治审查员通过“政策风险提示单”靶向纠偏。2023年以来,针对涉企文件草案下发风险提示单5份、风险预警18条,涉及市场准入、政策兑现等高频风险领域,推动相关领域信访投诉量下降75%。典型案例中,某服务业扶持政策因补贴标准模糊被亮“黄灯”,审查团队组织企业代表协商,最终形成阶梯式补贴方案,既保障政策激励性,又杜绝执行歧义。2024年园区工业用地政策制定时,审查员联合律师团队对用地退出机制进行11轮磋商,修正条款8项,潜在履约纠纷化解率达100%。
治理升级:从末端处置到源头智治
马桥街道将法治审查深度融入改革发展,近三年出台惠企政策36项,企业政策咨询类信访量下降81%。通过建立“智囊库”吸纳企业法务参与审查,推动政策落地实效性提升58%,企业满意度达100%。2024年合法性审查中心运行后,更将审查触角延伸至村规民约、社区治理等领域,形成“防审结合、审调衔接”工作闭环。数据显示,街道涉企行政争议发生率较改革前下降62%,政策执行异议申诉减少92%,真正实现“审查一份文件,规范一个领域,预防一类风险”。
马桥街道办事处主要负责人说:“信访预防法治化的核心在于关口前移。”事实正是如此,当每一项政策的制定都经过法律“过滤网”,每一份合同的签订都经过风险“筛查仪”,基层治理便自然构筑起抵御矛盾的“法治堤坝”。这一创新实践,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注入法治内核,也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鲜活样本。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