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访广角->寻找最美
为民解难题 有心“诸事成”——记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信访干部朱士成
发布时间:2025-04-03


图片3.png

杭州市富阳区湖源乡综合信息指挥室成员、湖源乡“诸事成”平安工作室金牌调解员:朱士成


朱士成同志1985年参加工作,2002年开始从事基层信访调解工作。从事信访调解工作二十余年,他一直秉持“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初心,甘当人民群众的“导医台”和“指路人”,用实际行动赢得百姓好口碑,架起党委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先后获得“杭州市先进人民调解员”“先进司法助理”等荣誉。


有担当、肯吃苦,甘当“老黄牛”

基层信访工作涉及面广,又多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作为基层信访干部,朱士成始终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作比泰山还重的信任和责任。作为一名“60后”老同志,朱士成马上就要到退休的年龄了,不少人劝他少操心,多“等等”,但他却一笑了之。2019年开始,朱士成同志担任湖源乡窈口村的农村工作指导员,别看小小一个偏远山村,老百姓家长里短的矛盾可不少——违章建筑怎么拆?邻里矛盾怎么解?........朱士成始终秉持信访矛盾源头治理这个理念,通过主动凑上去了解情况、耐心听取矛盾双方诉求,实地踏勘、走访入户,像“老黄牛”拉犁一般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换位思考、以心换心,和老百姓“做朋友”,真正走入对方心里,从而打开心结,将一件件信访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图片5.png

带好头、引好路,能当“老大哥”

朱士成的工作经验和人生阅历都非常丰富,是单位里的老干部、老同志。在信访工作中,他时刻牢记“榜样”的作用,甘当先锋军,勇当垂范者。遇到红脸大嗓门的信访人,先泡一杯茶,让他喝了润润喉再说,声音就低下来了;遇到情绪激动的信访人,先陪他坐一会,顺顺气再聊。几十年的信访工作让他总结出了一套与人沟通、化解矛盾的好办法、小妙招。他还时不时地当当年轻干部的“老大哥”,热心传授一些“小窍门”“小技巧”,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教授,让年轻干部更愿意接受,也更能学以致用。

图片6.png

把好关、号对脉,乐当“老娘舅”

二十余年的信访工作经历,让朱士成更深刻地认识到,唯有持之以恒抓基层、打基础,努力将信访问题预防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才能真正实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近年来,由于湖源乡龙鳞坝的“网红效应”加持和基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让长期在外打拼的湖源人纷纷返乡创业,盖起了新楼房,做起了民宿农家乐生意。但地少人多的窘境,也引发了一些邻里矛盾。作为老信访调解人,朱士成相信“耳朵远比嘴更懂人心”。接待群众一小时,听的时间往往在四十分钟以上,虽然多是冗长久远的内容,但只有听明白了,才能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只有让老百姓觉得碰到了自己的“知心人”,才会更愿意敞开心扉地把问题说清楚。“老朱,真的要感谢你啊!要不是你,我的赔偿金也不会这么快拿到,真的太感谢了!”湖源乡新绿村村民老费每次遇到朱士成,总不免地要感谢一番。2022年底,老费在一次交通事故中留下了后遗症。事故双方就赔偿金问题僵持不下,老费为此身心俱疲,于是向乡政府寻求帮助。作为乡政府“诸事成”平安工作室的金牌调解员,朱士成先后6次上门对接,历时2个多月,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成功为老费拿到了赔偿款。这样的调解在日常工作中还有许多,作为基层政府“进门第一站”,朱士成始终坚守着“信访站岗人”职责,有人来访第一时间招呼、了解情况第一时间汇报、双方僵持第一时间介入,用真心真意为双方架起沟通的桥梁,促使“诸事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朱士成同志作为一名信访调解战线的老同志,始终牢记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初心,化解了一件又一件信访矛盾,引领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信访干部,为维护辖区百姓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平安稳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图片8.png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